宁德时代电解液创新研究荣登《自然》顶刊,案例解析电解液成分分析方法

2025-06-10

近日,宁德时代21C创新实验室欧阳楚英、王瀚森团队独立完成的锂金属电池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纳米技术》(即Nature Nanotechnology),研究团队独创了动态追踪技术,让电池全生命周期内活性锂与电解液各成分的动态演化,从“黑箱”走向“白箱”,为锂电行业提供了新的视角。


4.png

  01

























电解液成分分析的重要性


锂离子电池(LIB)已经彻底改变了便携式电子设备、汽车工业和可再生能源储存领域,适用于各种应用。LIB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和集流体,共同管理工作在电池单元充放电过程中发生的电化学反应。


液体电解液(LE)是商业LIB中常用的一种电解液,因为它比其他电解液更便宜,更容易制造。LE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包含有机溶剂、锂电解质盐和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在离子电导率和稳定性、循环寿命、安全性和过充保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LE成分在重复充电周期中发生变化,老化可能会影响整体电池性能。因此,掌握电解液成分分析的方法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优化电池性能,还能预防潜在的安全风险,并推动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突破。


  02

























检测案例

国高材分析测试中心拥有一套成熟的电解液成分分析方案,能够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等复杂样品提供精确的成分分析服务,通过采用了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在内的多种分析技术,对电解液中的有机溶剂、锂盐、添加剂等成分进行全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有助于理解电解液的老化过程,还能为电池制造商提供电解液逆向工程的宝贵信息,从而有助于改进电池的性能和可靠性。



  03

























样品准备


使用GC/MS鉴定电解液中存在的高含量挥发性成分时,样品用二氯甲烷稀释1,000倍,并以分流模式进行分析。至于痕量挥发性有机添加剂分析,电解液样品直接注入GC/MS,无分流模式,无需稀释。


对于LC/Q-TOF分析,每个LE样品10 µL蒸发至干,然后用100 µL甲醇重新溶解,保持10倍的稀释因子。


LiPF6、LiBF4LiClO4等锂盐通常用于制造LIB电解液。为了最小化由于电解质盐引起的基质效应,样品在ICP-MS分析前使用高纯度电池级碳酸二甲酯稀释。


  04

























结果与讨论


1. GC/TQ分析挥发性有机物

GC/TQ是识别有机挥发性化合物的强大技术。电池电解液是由高纯度有机溶剂、电解质锂盐和许多添加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有机溶剂通常是主要成分。


图1显示了所有三个稀释电解液样品使用分流模式的GC/TQ TIC。还对三个LE样品进行了无分流注射,以识别主要成分以外的痕量挥发性成分(图2)。


8.png

图1. 使用分流模式对三个电解液样品(S1、S2和S3)进行1,000倍稀释的GC/TQ TIC


9.png

图2. 使用无分流模式注射对三个电解液样品(S1、S2和S3)进行GC/TQ扫描


在三个LE样品中,共鉴定出28种挥发性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的最小匹配因子为60。其中,发现有八种目标化合物在所有三个LE样品中都存在,这些化合物通常用于商业LIB电解液的配方中。DMC、碳酸二乙酯(DEC)、甲苯、二苯基硫化物、三甲基磷酸酯、十六烷、1,3-二氧戊环-2-酮(EC)和N-甲基-2-吡咯烷酮(NMP)是常见的八种成分。图3展示了来自三个样品的化合物。

10.png

图3. 28种化合物


2. LC/Q-TOF分析非挥发性有机物


使用LC/Q-TOF进行精确质量分析在识别痕量有机成分或与GC/MS不兼容的高沸点物质方面具有优势。通过遵循非靶向方法对电解液样品进行LC/Q-TOF分析,以进行统计评估。色谱梯度方法允许分离极性和非极性非挥发性化合物,具有高分辨率Q-TOF仪器提供的出色精度、质量准确性和动态范围(图4)。

11.png

图4. 所有三个LC/Q-TOF TIC数据与甲醇空白的叠加


表1. 从LC/Q-TOF分析中电解液样品3的部分潜在成分列表

12.png


3. ICP-MS进行元素分析和定量

对所有三个样品进行了100倍稀释的快速扫描数据采集。数据使用软件处理,并以周期表热图视图显示,如图5所示。颜色较深的元素如Li、P、B、S、Cl等表示在测量样品中相对较高的浓度。


13.png

图5. 三个电解液样品的IntelliQuant周期表热图


还观察到其他意外元素作为杂质,包括Na、K、Mg、Cr、Fe、Co、Zn、Ni等。因此,使用基于DMC溶剂的基质匹配外部校准(FullQuant)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以量化样品中的这些可疑元素。表6总结了选定的21种元素的分析结果。结果还表明,锂盐LiPF6、LiBF4和LiClO4在三个电解液样品中高度存在,这有助于逆向工程解码电解液混合物中锂盐的配方。


表2. 三种电解液中选定元素的ICP-MS定量结果

14.png

* Pb是作为三个最丰富同位素206、207和208的总和测量的


返回列表
相关动态
9月16日实施!5项食品接触材料测定新国标,再生PCR如何应对安全挑战?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食品接触材料(Food Contact Materials, FCM)的安全性与环保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对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监管日趋严格,标准体系不断完善。2025年9月16日,5项GB 31604系列的食品接触材料测定国家标准将正式实施,这些新标准不仅为传统食品接触材料提供了更科学的检测依据,也对新兴的消费后再生塑料(Post-Consumer Recycled Plastic, PCR)提出了新的挑战。
塑料冲击强度测试摆锤锤头重量选择方法
在塑料力学性能检测领域,冲击强度是评估材料韧性的核心指标,直接关系到塑料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抗冲击能力与安全可靠性。摆锤冲击测试作为测量塑料冲击强度的主流方法,其结果准确性受多重因素制约,而锤头重量(对应摆锤能量)的选择是其中极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环节。
定量核磁表征聚乙烯长链支化结构及开发高性能吹膜树脂中的应用
近些年来,利用定量核磁技术对高分子材料微观结构标准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定量核磁的原理是什么?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何?在材料结构表征中具体如何应用?本文将通过一个双链催化剂来控制聚乙烯中的长链支化度,进而影响材料宏观物理性能的案例,来介绍定量核磁(QNMR)的作用。
新能源汽车用聚丙烯基微发泡材料应该更关注熔体粘度还是熔体强度?
在塑料加工领域,熔体粘度和熔体强度是两个至关重要却又常被混淆的核心参数。它们如同塑料加工过程中的"血液"与"骨骼",共同决定着材料的加工行为和最終产品性能。全面理解这两者的本质区别、相互作用以及准确检测方法,对于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开发新材料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深入探讨熔体粘度与熔体强度的基本概念、在加工中的应用差异、检测技术及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协同作用,为塑料行业从业人员提供系统性的参考框架。
在线留言
ONLINE MESSAGE
请输入您的联系方式,我们会尽快回复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