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研究 | 充电桩产业链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报告

2025-05-23

本文将对充电桩的定义、分类、产业链、充电桩数量、竞争格局、市场规模、地区分布、充电桩企业等进行梳理,以供参考。

一、定义

充电桩,也称为电动车充电站或电动汽车供电设备,是一种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装置,使电动汽车能够存储足够的电量以支持其运行。充电桩可以根据其充电方式、安装位置、充电接口、安装方式、充电速度五个维度进行分类。

31.jpg


二、分类

1、充电方式

直流充电桩:直流充电桩是能将电网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直接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充电速度快。

交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是把电网交流电提供给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再由车载充电机转换为直流电为电池充电,充电速度相对较慢。

交直流一体充电桩:交直流一体充电桩是一种既能够为电动汽车提供交流电慢充服务,又能提供直流电快充服务的多功能充电设备。

2、安装地点

公用充电桩:由企业等运营、安装在公共区域面向社会车辆提供充电服务的设施。

私人充电桩:个人为满足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而安装在私人场所(如自家车位)的充电设备。

3、 充电接口

一桩一充充电桩:一个充电桩配备一个充电接口,一次只能为一辆电动汽车充电。

一桩多充充电桩:一个充电桩有多个充电接口,可以同时为多辆电动汽车进行充电。

4、安装方式

落地式充电桩:安装在地面上、独立式的充电设备。

挂壁式充电桩:固定在墙壁上的充电设备。

5、充电速度

快充充电桩:充电功率高,充电速度快,能在短时间内为电动汽车快速补充大量电量的充电桩。

慢充充电桩:充电功率较低,充电时间长的充电桩。

三、产业链

充电桩产业链上游为元器件和充电设备生产,包括外壳、主控制器、充电模块、功率器件、通信模块、配电滤波、断路器、变压器、接触器、充电连接器、电缆、电池、监控计量设备(电度表、计费系统等)、显示屏、充电枪等,主要零部件产品多为标准化电气产品。中游为充电桩整合制造和运营,制造商和运营商存在部分重合,不少企业采用“生产+运营”一体化模式。充电桩下游以电动车和充电服务运营解决商为主。

32.png

四、充电桩数量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目标,2025年车桩比应达到2:12030年达到1:1,充电基础设施的增长速度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速度基本匹配,根据产业愿景,在2030年实现1:1的车桩比,中国充电桩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截至20241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达到1281.8万台,同比增长49.1%;全国公共充电桩总数为357.9万台,同比增长31.29%;全国私人充电桩数量为923.85万台,同比增长57.38%2024年全年新增充电基础设施422.1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新增85.3万台,私人随车配建充电桩新增336.8万台。

33.png

五、竞争格局

从市占率的角度来说,截止到2024年,特来电(特锐德子公司)充电桩运营量最多,达66.7万台,市场份额19.3%。星星充电、云快充排名第二和第三,充电桩运营量分别为60.8万台、57.6万台,市场份额分别为17.6%16.6%。小桔充电、国家电网、蔚景云、南方电网、深圳车电网、汇充电、依威能源进入前十,充电桩运营量依次排名第4-10名。从盈利能力的角度来说,特锐德控股特来电,是目前充电桩行业头部企业。期间毛利率稳定在10%-25%区间内,呈现周期波动状态。净利率处于0%-5%之间,盈利能力稍弱,龙头盈利能力不强,其他充电桩运营商处于大多处于亏损状态。

34.png
35.png

六、市场规模

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充电桩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政策和补贴的双重推动下,充电桩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近年来,车桩比(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数量的比例)维持在大约3:1的水平。根据工信部规划,2025年国内车桩比将实现2:1,2030年实现1:1。中商产业研究院发表的《2025-2030年中国V2G充电桩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充电桩市场规模431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市场规模约为517亿元。2025年约为595亿元。

36.png

七、地区分布

截至202411月,我国公共充电桩在广东分布最广,占比18.87%;其次是浙江和江苏,分别占比8.24%7.92%;我国随车配建充电桩广东有117.4万台,占比13.2%,排名第一;浙江73.3万台,占比8.24%,排名第二,江苏71.8万台,占比8.07%,排名第三。

37.png
38.png

八、充电桩企业

企查查数据显示,近十年,我国充电桩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增加,其中2021年我国充电桩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大幅增加77.2%6.6万家,达近十年注册量增速峰值;2024年,我国充电桩相关企业注册量达15.0万家,创近十年注册量新高。截至42日,2025年我国已注册3.4万家充电桩相关企业,已超2024年同期。

39.png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56.8万家充电桩相关企业。行业分布上,目前我国在业存续的充电桩相关企业中,归属批发和零售业的企业最多,有19.7万家,占比34.7%,其次是归属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有15.0万家,占比26.4%;归属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企业有4.5万家,占比7.9%

40.png


返回列表
相关动态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近五年战略布局与投资机遇分析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是美国独立的联邦机构,其任务是通过对基础科学研究计划的资助,改进科学教育,发展科学信息和增进国际科学合作等办法促进美国科学的发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范围涵盖了材料研究和教育等,资助领域广泛,包括多功能材料、电子材料、光子材料、金属材料、超导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复合材料和纳米结构等。
产业研究 | 生物医用高分子产业现状和市场规模分析(附:PDF)
生物医用材料是一类用于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新型高科技材料,按用途可分为骨、牙、关节、肌腱等骨骼肌肉系统修复材料,皮肤、乳房、食道、呼吸道、膀胱等软组织材料,人工心脏瓣膜、血管、心血管内插管等心血管系统材料,血液净化膜和分离膜、气体选择性透过膜、角膜接触镜等医用膜材料,组织粘合剂和缝线材料,药物释放载体材料,临床诊断及生物传感器材料,齿科材料等。
科研进展 | 废弃PA6渔网的高值化化学回收工艺选择研究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的数据,每年有超过11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到海洋当中,严重破坏海洋环境并危及生物多样性,而如果不加以干预,未来20年内流入海洋的垃圾数量将再增加两倍。为了解决海洋塑料的污染难题,许多国家和机构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方案或强制性政策法规来推动海洋塑料的回收利用,如欧盟第十九号决议提出到2030年终结海洋塑料污染危机;我国先后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等文件均重点提及了海洋塑料的污染治理。在2022年举行的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UNEA-5.2)上,更是达成了“End Plastic Pollution : Towards an internationally legally binding instrument”的历史性决议,同意制定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以防治海洋塑料污染。
9月产业动态:金发科技多个特种工程塑料投产、英伟达独家选定东材、央企开放134个中试平台
9月的高分子材料产业在政策引领、资本赋能与技术突破的多重驱动下,展现出蓬勃的创新活力与战略纵深。从国家部委到地方政府,系列稳增长与中试支持政策密集出台,为产业高端化与绿色化指明方向;龙头企业融资扩产、新品上市、攻克“卡脖子”难题,在特种工程塑料、电子树脂、风电材料等领域实现跨越;央企更开放134个中试验证平台,构建协同创新生态。这一切,正加速推动高分子材料产业向“自主可控、高端供给、绿色循环”迈进,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注入强劲动能。
在线留言
ONLINE MESSAGE
请输入您的联系方式,我们会尽快回复您。